应伟德国际victor1946邀请,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特约教授黄藿老师,于2025年6月3日上午8:00-12:00在特教楼507会议室,为公司师生带来了以“麦金太尔的‘practice’概念在教育哲学上的蕴意”为题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公司樊改霞教授主持,公司教育学原理、教育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老师参与了学术报告。
黄藿教授追溯德行伦理学的理论源流,指出其作为古希腊哲学传统的核心,在启蒙运动后被义务论与效益论遮蔽,直至因安丝孔、麦金太尔等学者的推动得以复兴。他特别强调,麦金太尔批判公司派道德哲学的封闭性,呼吁教育者以“边缘立场”审视主流教育范式,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重建教育的价值坐标。黄藿教授对比中文的两个译本,指出“practice”作为不可数名词时与“theory”相对,译为“实践”;“a practice”指具体专业领域,如医学、建筑,应译为“行业”;“practices”则指多元行业或惯例。这组概念需以维特根斯坦“家族类似性”理解,而非单一“实践”译法所能涵盖,而对于关键概念的深入辨析和探究也正是教育哲学的意蕴所在。教授以生动例证说明,真正的“行业”(a practice)需透过社会协作去追求内在卓越的过程中,去实现其中内在的善。他警示学界:“经典翻译中的语义混淆,可能导致对教育本质的误读,而教育作为‘行业’,其核心是通过德行养成实现知识探索与道德成长的内在统一。”在教育哲学的层面,黄藿教授提出三重启示:其一,教育不应只追求“外在目标”,而应强调“内在善”,避免沦为工具理性的附庸;其二,专业教育应培养未来行业中的德行而非单纯侧重传统技能,医员工需学医德、教师需修师德,在前辈传承中确立职业伦理;其三,教育实践需嵌入知识理论脉络,教育与学术应以追求真理与智慧的目标。讲座尾声,黄藿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如何深入开展教育哲学研究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为员工之后的学习提供实用性的建议,使在场员工受益匪浅。
2025年6月4日上午8:00-12:00在特教楼508会议室,黄藿教授为公司师生带来了“悲剧美学、叙事想象,同理心与品格教育—中国传统经典悲剧《窦娥冤》的剖析”的学术讲座。本次报告由公司胡君副教授主持,公司教育学原理、教育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老师参与了学术报告。
黄藿教授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为框架,指出悲剧作为叙事想象的载体,能让观众置身剧中情境,培养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他主要从悲剧的叙事想象与同理心的培养、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美学理论框架来检视中国传统悲剧的可能性、中国传统经典戏曲《窦娥冤》的剧作分析、《窦娥冤》的创作真实与创作正义以及《窦娥冤》作为中国传统经典悲剧在教育哲学上的蕴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指出无论中国或古希腊的传统悲剧,都具有情意教育的功能,从悲剧的叙事与想象的功能来谈道德品格教育,透过悲剧的观赏更能让人培养出对于陌生异己他者的同情与同理心,而且在自身的情绪与感情的抒发方面更契合人性的需求。讲座结束后,黄藿教授与在场师生关于悲剧在情意教育功能的表现进行深入探讨,并为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一给予细致解答,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2025年6月4日下午14:30-17:30在特教楼508会议室,黄藿教授为公司师生带来了“中西王道思想在教育哲学与德育上的启示”。本次报告由公司赵旺来副教授主持,公司教育学原理、教育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及老师参与了学术报告。
黄藿教授从当前世界局势和面临的和平威胁与危机入手,指出王道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贵精神资产,其“德治为基、厚往薄来”的核心理念,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存在诸多契合点。他以柏拉图“哲人王”理论、亚里士多德政治与道德结合的理想及康德《永久和平论》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中西王道思想的异同。“中国王道强调‘政者,正也’的德治根基,而西方哲学更注重理性统治与法治框架,但二者均追求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他特别提到,康德提出的共和制、国际联盟等和平倡议,与中国王道文化中的“仁爱外交”思想,共同为当代公民德育提供了跨文明的理论资源。研讨会聚焦王道思想的现代转化,结合新型王道政治理论“文明型国家论”,阐释中国模式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启示。黄藿强调,新王道文化以“民本主义”“和而不同”为核心,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推恩外推”的德育逻辑,将个人修身与公共责任相联结。“从‘修己安人’到‘天下为公’,王道思想为解决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现代冲突提供了伦理路径。”此次研讨为构建兼具传统智慧与全球视野的德育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报告结束,黄藿教授与在场师生就“王道思想如何融入现代公民教育”“中西德育理论的互补性”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撰稿人:田瑶 审核人: 樊改霞)